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水文地理】高考地理中的河流冲淤现象,海洋牧场

冲淤平衡是高考地理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冲淤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河段上游来沙量等于本河段水流挟沙力,下泄的沙量与进入河段的沙量基本保持相等的现象。在高考中,常以区域分布图、剖面图等为背景,考察某一河段或河口海岸地区的冲淤平衡情况。具体问题需要结合题目所给的图文信息及相关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一、河床形态


顺直河道、弯曲河道、分汊河道(游荡型河道)。


二、冲淤原理


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下降。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三、河床演变


河道输沙不平衡是河床演变的根本原因。冲淤作用导致流程方向上河床高程的变化称纵向变形,影响河床的深浅;与水流垂直的水平方向的变形,则称横向变形,影响河床的宽度变化及河流在平面上的摆动。溯源侵蚀使河床变长,下蚀使河床变深,侧蚀河床变宽;堆积使河床变浅,河床变窄。

四、河口河床


河流和潮汐(海浪)的共同影响,两个的强弱“此消彼长”;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枯水期,以潮流、海浪(顶托)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同时也引起了海岸线进退变化。

五、河口海底


汛期,流水作用强时,流入海底泥沙多,海底以淤积为主;枯水期,流水作用弱,流入海底泥沙少,海底以侵蚀为主。

六、河流主要的侵蚀地貌及形成过程


(1)V形谷(峡谷):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

(2)峡湾:冰川侵蚀形成谷地;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淹没谷地,形成峡湾。

(3)曲流(河曲)——一般见于地形平坦的草原地区。

形成过程: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上;流速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草场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较强。

(4)曲峡: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势平坦,流速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后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了原来的曲流形态。

七、流水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1.必要条件

(1)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2)流速减缓: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3)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4)区域差异: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慢的原因、沉积环境的差异,故堆积地貌形成的位置、形态存在差异。

2.常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1)三角洲地貌:


①形成:a.泥沙来源:中上游泥沙来源丰富;b.位置:河流入海口(湖口)处;c.流速降低:地形平坦或沙洲分流;d.水流速度减慢;海水(湖水)顶托;e.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②变化:a.无三角洲形成:泥沙、沿海地形、沉积环境(沉积空间及海水运动或地壳沉降)。

b.三角洲面积增大或减小:泥沙来源;海平面变化→海岸线变迁(三角洲面积增大,海岸线前进,陆地面积增大,海平面下降;三角洲面积减小,海岸线后退,海水倒灌,陆地面积减小,海平面上升)。

c.三角洲延伸方向:海水(洋流)流向。

③影响因素:来沙量的大小;大陆架水下坡度大小;海水顶托作用(潮流作用)。

(2)冲积扇地貌:


①形成:a.河流上游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

b.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变缓,河道变阔,水流速度减慢。

c.河流携带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②冲积扇的结构特点:

a.从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颗粒逐渐减小;土壤逐渐肥沃。

b.河流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埋藏越来越浅,常有泉水出没,地下水资源丰富;不易发生土地盐碱化。

c.水系呈分散状,水流不稳,河道较浅;农业发达,人口、农业主要在边缘地区分布。

(3)沙洲——河流中的岛屿:


①形成:流水的堆积作用;河口处的沙洲还有海水的顶托作用。

②消失:沙洲与泥沙堆积的河岸相连,沙洲消失。

(4)河漫滩:①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一般位于凸岸,堆积。

②洪水期流水携带泥沙堆积,河漫滩被淹没;枯水期裸露。

(5)冲积平原—中下游地区(包括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主要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冲积而成,如华北平原。

3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共同点: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

(2)不同点:洪积冲积平原既不旱,也不涝,为农业高产田;河漫滩平原旱涝较为严重,粮食产量不稳定;三角洲地区易出现土地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


在某一海域内,采用一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如建设大型人工孵化厂,大规模投放人工鱼礁,全自动投喂饲料装置,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等),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海上放养鱼虾贝类的大型人工渔场。


01

海洋牧场建设需要满的条件

(1) 适宜的海洋环境:海洋牧场需要选择水流清澈、透明、水质较好的区域进行建设,避免水流慢、水质浑浊的区域,以确保养殖物的健康。

(2) 丰富的水产资源:海洋牧场的选址要考虑周边海域是否资源丰富,养殖的物种是否适应当地环境。同时也要避免对野生物种的捕捞过度,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 较为稳定的气候环境:海洋牧场的建设需要避开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保证养殖的安全。

(4) 合适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海洋牧场需要科学合理地采用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技术手段,搭建良好的养殖设施和生产线,以达到最佳的养殖效果。

(5) 合规的环境保护措施: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养殖过程中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海洋牧场的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只有满足以上条件才能建立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


02

海洋牧场存在的问题

(1) 环境污染问题:海洋牧场排放的粪便、药物残留等会对周围的海洋环境造成污染,危害海洋生态平衡。

(2) 对原生态种群的影响:海洋牧场的建立可能会导致渔业资源的枯竭,对一些野生鱼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3) 养殖成本高:海洋牧场养殖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养殖环境需要经常更新和维护,因此成本较高。

(4) 养殖效益难以保证:由于受到环境、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养殖效益难以保证,容易造成损失。

(5) 品质问题:由于养殖环境与野生环境不同,可能会对养殖水产品的品质造成影响,如味道、口感等。

(6) 实施和管理难度大:海洋牧场的建设需要政府和经营者共同参与,建设期和运营期需要保障,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03

海洋牧场的保护措施

(1)建立海洋保护区:设置限制捕捞、控制渔获量、保护生态和环境等规定,从而保护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2)控制污染:防止工厂及船只排放废水和油污,从源头控制水污染和气体排放,减少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3)控制捕捞:控制捕捞量和捕捞时间,保证海洋牧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海洋生态平衡。

(4)重建种群:在海洋牧场中进行人工培育和放养,增强自然种群的数量和质量,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5)科学管理:对海洋牧场的管理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实施,通过定期监测和评估,调整管理措施,确保海洋牧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04

建设海洋牧场的意义

(1) 提高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海洋牧场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提高海水中的富营养物质利用效率,增加海洋生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从而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

(2) 保护自然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牧场可以通过人工控制和调配种植,减少自然因素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3) 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牧场可以为渔业、海洋养殖、海洋旅游等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空间,推动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

(4) 提高食品安全:海洋牧场可以提高海产品的生产量和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海产品的供应问题,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

(5) 缓解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海洋牧场可以有效缓解海洋生态环境、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问题,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05

试题链接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流放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的海上放养。今年初,乐东龙栖湾普盛海洋牧场成为海南唯一上榜国家级别的海洋牧场示范区(第八批)。自2022年以来,其陆续投产两座深远海只能养殖旅游平台,具备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质检测等现代化渔业生产功能,是一座集绿色智能装备、养殖渔场、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海洋产业融合基地,被誉为“智慧海洋牧场”。图左示意乐东龙栖湾普盛海洋牧场位置,图右示意乐东龙栖湾普盛海洋牧场景观图。


(1)与传统近海养殖方式相比,分析海南乐东龙栖湾普盛海洋牧场的发展优势。

(2)以普盛海洋牧场为例,阐述其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有利影响。

【答案】

(1)海水更清洁优质、进行集约化智能化养殖,单纯高,品质优,市场竞争力强,利润大;海域宽广,海水自净能力强,对环境污染小;可开发的海洋空间资源广阔,扩大养殖规模的潜力巨大,易形成规模效益;集智能装备、养殖渔场、观光旅游为一体,产业链完善,产品附加值高;符合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具有国家政策支持等优势。

(2)可减轻近海沿岸养殖压力,缓解近海海水环境污染,利于保障国家海洋环境安全;充分利用深远海海洋空间资源,增加海洋蛋白质供应,缓解陆地土地资源供给肉蛋奶等农产品的压力,利用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开发和利用深远海专属经济区海洋资源,利于宣示国家海洋国土权利和权益,提高国家对海洋国土的管控,保障海洋国土安全。

【解析】

(1)据材料可知,从养殖条件看,深远海环境污染小,自净能力强,水质清洁更优,海洋牧场科技投入大,鱼产品品质更高,市场竞争力抢,利润大;与近海相比,可开发的海洋空间更大更深,更容易扩大养殖规模,规模效益潜力巨大;海洋牧场机动灵活,能选择适宜的养殖海域,可避开台风、赤潮等灾害;从“一座集绿色智能装备、养殖渔场、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海洋产业融合基地”可知,该模式集工业化养殖、苗种培育、饲料加工、物流运输、销售、旅游观光于一体,产业链完善,产品附加值更高,可增加利润;该养殖模式符合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有国家政策支持。

(2)国家安全主要包括国土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海洋牧场在较远海域,可减轻近海养殖压力,缓解海水养殖对近海海水环境造成的污染,利于保障国家海洋环境安全;目前近海养殖业面临海洋空间资源拓展瓶颈和海水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深远海养殖业能够缓解这些人地矛盾,可以为我国长期稳定地供给优质蛋白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缓解近海养殖对海洋空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移动的多海洋牧场”既是对海洋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开发了深远海区海洋资源,也是对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和主权宣示,提高国家对海洋国土的管控,保障海洋国土安全。

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流放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其主要目的是确保作为渔业生产基础的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增长。海南省三亚海洋牧场是我国第一个位于热带地区的海洋牧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三亚建设海洋牧场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 投入产出比

B. 科学技术

C. 市场需求

D. 环境承载力

2. 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对国家安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

A. 恢复海洋原生环境,维护生态安全

B. 实现水产品多元化,保障粮食安全

C. 减轻海洋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安全

D. 缓解耕地资源紧张,保障粮食安全

【答案】 1. D 2. D

【解析】

1. 建设海洋牧场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作为渔业生产基础的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增长。要保证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增长,前提必须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如果超过环境承载力,会导致生态遭到破坏,产量减少,便不能保证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增长,D正确。所以投入产出比,科学技术及市场需求都不是三亚建设海洋牧场考虑的首要因素,ABC错误,故选D。

2. 根据材料可知,现代海洋牧场是修复和优化生态环境,不只是回复海洋原生环境,A错误;不能实现水产品多元化,但可以使水产品增殖,B错误;不是为了减轻海洋自然灾害,C错误;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丰富人们的食物来源,从而可以缓解耕地资源紧张,保障粮食安全。故选D。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海南城市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秒杀
Copyright 2003-2024 by 海南城市网 hainan.shenzzx.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