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绿色 低碳 高效,北京城市副中心之“绿”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绿”是什么样的?是清晨在绿树成荫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晨练;是午后在洒满阳光的副中心图书馆里抬头见蓝天;是夜晚在璀璨灯火装点下静静流淌的运河。这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底色,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未来。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进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设计建设,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自此奏响了副中心这座千年之城的绿色发展序章。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恽爽长期参与副中心的规划设计,她多年总结的心得概括起来就是:“在规划设计上强调绿色生态引领,最终还是百姓的需求和感受来打分。不仅要让老百姓看得见,还要用得上,最终实现用得好。”与此相对应,整个城市也将成为一个健康的生命体,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2年9月1日,通州,俯瞰北运河风貌。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出门见绿

打造北方平原森林城市典范

土生土长的通州人白志海退休后喜欢上了摄影,他的朋友圈里有个连载叫“这里是通州”。今年北京的春天来得格外早,最近他的朋友圈里一派副中心春色,照片取景地有大运河森林公园,有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甚至还有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共同点是绿草如茵、花团锦簇。这些年让他感触颇深的是,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在城市副中心随手可以拍出“大片”。天蓝水清的城市副中心,成为了越来越多摄影爱好者心中的“网红打卡地”。


2022年9月15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东方化工厂原址上展出着厂子的老照片。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王女士是副中心新市民,5年前才搬来这里。到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过周末是他们家亲子活动的“固定项目”。说起频繁打卡这里的理由,她可以数出一大堆:离家不到十公里、不用门票、空气特别清新、上幼儿园的女儿喜欢在公园玩沙子、跑步比奥森人少……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规划建设面积约11.2平方公里,其中总绿化面积约7.39平方公里。北投生态环境公司总经理魏国介绍,根据监测,夏天,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负氧离子基本上在每立方米6000个,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对清新空气的相关标准。自2019年国庆前夕开园以来,绿心公园已累计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今年春节假期,每天平均达到1万人次,这里已经成为副中心居民休闲游玩、亲近自然的首选目的地之一。

小动物也青睐这里。来自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的“调查小队”通过3年的实地考察监测,摸清绿心的生物多样性家底。截至2021年底,已监测到野生鸟类67种、兽类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0种;还记录到220多种植物。


2021年7月8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放生的鸳鸯在湖水中畅游觅食。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只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尺度绿化的一个缩影。2022年11月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授予副中心“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副中心成为北京市第一个荣获“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的平原区。截至2021年底,副中心森林总面积45.42万亩,比创建初期增长17.3%;森林覆盖率33.43%,提高4.96%。公园绿地面积为3331.3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8.11平方米,人均增长5.36平方米;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7.33%,超过指标要求7.33个百分点;副中心居民每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2公里,超过指标要求1.5公里。这一串串数字,生动诠释了“绿色”已经成为城市副中心最亮丽的城市底色,副中心正在“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林海之间加速崛起。

建筑用绿

绿色建筑执行标准全市最高

绿心公园的西北角,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都已整体亮相。近日,被称为“森林书苑”的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开始穿上“新装”,276块超高玻璃幕墙安装到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绿色建筑咨询与研发中心副总监陈珏又去了一趟施工现场,看看她用五年时间打磨出的作品。


2023年2月7日,工作人员在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内施工。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2018年,陈珏接到了城市副中心图书馆这个项目。为了实现“森林书苑”和“文化赤印”的设计理念,图书馆内部设计了一个挑空达到20米的中庭,三层的阅览空间全用玻璃来围合,读者一抬头就能看到窗外的树木,仿佛置身森林一般。这个充满创意的构想,却成了设计师陈珏面临的最大难题:图书馆的玻璃幕墙面积非常大,又是在北方,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这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少见。他们和幕墙团队经过反复实验和测算,最终选用了一种超厚玻璃来做幕墙。陈珏说:“一般的公共建筑玻璃都只用三到四层,中间加一个空腔。我们为图书馆选用的玻璃达到了7层,中间两个空腔,而且还在最外面贴了一种膜,在不遮挡可见光的同时能够阻隔热量,降低室内外的热交换。基本能够实现和普通结构图书馆的能耗相当。”数据显示,未来当城市副中心图书馆投入运营后,相比同类型公共建筑,其全年可降低能耗约8%。

能耗数据只是“表”,读者感受才是“里”。为了让表里如一,图书馆的绿色节能更关注阅读体验。图书馆屋顶宛如钢铁森林般的树状结构,配上126个花瓣造型的天窗,阳光可以从这里直接照进图书馆,极大地降低了建筑物日间照明所需用电量。陈珏说,天窗上配的变色玻璃能够感应日光,根据日光的强度自动逐渐调节亮度,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有柔和的光线。“这种变色玻璃是近几年才使用到建筑上来的,但是这种异形窗上大面积使用的情况,在国内也是首次尝试,目前还在调试中。”

陈珏感慨,十多年前她刚入行时,绿色节能技术只是给建筑锦上添花,如今,技术越来越成熟、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地源热泵、光伏发电、BIM建模等绿色节能技术已经成为副中心建筑的标配。

副中心绿色建筑执行标准全市最高。2021年5月起,副中心范围内全面执行两个“百分百”,即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标准,新建大型公共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成为国内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的地区。

织补增绿

拓展绿色空间激发城市活力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要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一带是以大运河为骨架的生态文明带,一轴是沿六环路形成的创新发展轴。两者都是在城市更新的范畴内织补城市功能,其中有关绿色生态的内容占比极高。

老通州人提起运河曾经又爱又恨,大部分人都把过去的运河形容为“臭水沟”。如今的运河早已水清岸绿,游船通航可直达河北,滨水步道从五河交汇处一直延伸到绿心公园。

在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副中心分院副院长于润东看来,滨水空间不应只是步道修到河边就算完成,而是让人能够留在河边。因此他们尝试在地铁北运河西站边的西滨河路上“还路于绿”:“我们把原来的双向四车道改成双向两车道,把退出来的道路变成了一个五六千平方米的绿色空间,增加绿化的同时再植入一点小的驿站和服务设施,使得原来非常单一的线性空间变成一个人能待得住的面状空间,周边也就活起来了。紧邻的地铁站周边环境也纳入了改造范围,原有露天杂乱的非机动车停车场将被藏起来,顶部变身成为城市阳台,打造人性化的绿色活力空间,人们走出地铁站就能步行来到这里,近可赏花观绿,远可眺望运河。”


2022年9月1日,北京通州,市民在大运河森林公园的绿道骑行。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如果说运河滨水空间是在小修小补,六环高线公园绝对是个大工程。副中心区域内的六环路分割了老城和新区,高架上大货车呼啸而过,东西向交通被阻隔。2019年,东六环改造工程正式启动,9.2公里的六环路通过隧道形式入地,地上原有的六环路及两侧绿色空间将成为高线公园,宽度300-500米,并且贯通南北,形成约5.6平方公里的世界级城市公共活力空间,拥有完善的慢行系统。恽爽全程参与了六环高线公园的全球方案征集工作。她眼中的公共活力空间可不是简单的景观好。“如果只是一片大绿地,只有两边的高楼在视觉上受益,冬天很冷,夏天很晒,没人愿意来。我们希望打造的是功能复合、多元化的公共空间,让周边的居民都愿意来,都能受益,这才能叫用得好。”

根据目前的规划,六环高线公园将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错位匹配服务设施,分段成环。恽爽举了很多例子:“北侧有宋庄,我们可以配套创意工坊,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周边是商务人流、绿心三大建筑是文化设施,我们就可以错位配套一些高端体育设施,以做到查缺补漏。”更重要的是,六环高线公园将有效地缝合东西两侧的老城和新区,建成后的六环高线公园将可以带动周边发展。

产业促绿

以业兴城构建城市健康循环

2022年底,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部大楼在张家湾设计小镇破土动工,在这里,北京建院联手英国零碳工场建立了“零碳工场中国研究院”,将不断开展前瞻性、实践性的碳中和研究、咨询、设计和低碳类科技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主要涵盖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国际合作、项目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从过去的工业厂区变身设计产业聚集地,绿色产业在张家湾设计小镇更新之初就一以贯之。而更新的过程也同样遵循绿色原则。于润东说,张家湾地区的老厂房权属复杂,推倒重来虽然最高效,但造价太高。于是,规划团队选择了渐进式有机更新的方式。“我们先编制好一个城市更新的整体城市设计方案,再根据条件逐步推进,成熟一个地块儿就实施一个,这就是绿色可持续的。”去年,这个项目从100多个报名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首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案例奖。

可持续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在五河交汇处有一个源头岛,大片连绵的草地从通燕高速上看去秀美无比。然而这里却无路可通、常年闲置。于润东和他的团队最近在做一件事——激活源头岛。通过在通燕高速上方建造廊道的方式,源头岛可以和南侧的滨水空间相连,像奥森公园的南园北园一样形成整体,在岛上植入小型商业设施,就成了人们休闲的活力空间。前期投入不大,后期可持续运营,收入可以平衡运营成本。于润东把它叫做开源节流:“如果是花了很多钱实现一个特别棒的绿色建筑,表面上看起来是绿色的,但我觉得从骨子里并不绿色,绿色应该是经济的,是自洽的,是健康的一种模式。”

“绿色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人随产业而来。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把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确定为三大功能定位。绿色金融研究院、绿色交易所、自愿碳减排交易中心陆续入驻。我们的城市不仅要漂亮,还要健康,这就需要产业的注入和人口的集聚,把漂亮的城市用起来,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引擎动力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2021年7月8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北京动物园工作人员放生24只野生鸳鸯。侯少卿 摄

在这样的理念下,人的生活方式也会跟着绿色起来。按照计划,城市绿心三大建筑将在今年底开门迎客,地下共享空间也将同步投入使用。于润东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周末,一家三口坐地铁来到三大建筑,上午家长带着孩子去图书馆看会儿书,看累了可以到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绿色空间里漫步放松,下午去博物馆里看看书里介绍的真正的文物长什么样,地下商业空间里相关的文化衍生内容琳琅满目,餐饮配套一应俱全,晚上再去剧院看一场文艺演出,这样绿色出行、文化体验、亲近自然和休闲消费融为一体,这就是属于我们的绿色生活。

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记者 郭雅婧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贾宁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海南城市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秒杀
Copyright 2003-2024 by 海南城市网 hainan.shenzzx.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