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至27日,第十届生态保护理论与实践创新交流暨现场观摩会在北京市密云区召开。30余位生态保护相关领域专家围绕生态保护补偿发展创新、市场化生态保护基金发展与创新、公益性生态保护基金发展与创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会前,参会代表实地观摩调研密云水库、密云水库展览馆、科学城东区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中华蜜蜂小镇“悬蜂谷”和极星农业科技园,深入了解北京市密云区开展水源保护、推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先进典型案例。
据悉,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不断完善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印发实施了《北京市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森林、水流、耕地等生态要素建立了分类补偿制度,构建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纵向和跨区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的制度。不断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持续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实践,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密云区积极响应国家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要求,贯彻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等政策文件精神,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北京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加快探索生态保护补偿的密云模式,努力打造生态富民的密云样板。具体举措包括强化顶层设计,落实《北京市密云水库流域水生态保护与发展规划(2021年—2035年)》,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密云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围统6项机制布局22项先行先试重点任务,探索“两山“转化在密云的生动实践;强化机制建设,通过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协调推进,创新市场化补偿机制,逐步形成具有密云特色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多年来,密云区积极争取市级纵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密云水库水源战略储备补偿年度资金规模持续扩大。推动生态涵养区与其他区域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密云区与朝阳区建立结对协作关系,共同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新路径;强化共治共享,实施《北京市密云区水生态区域补偿考核办法(试行)》,促进区域协同治理水域环境、促进生态保护与增收。推行“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的生态检察模式,实现生态损害的有效治理与修复。
本次会议成功搭建了国内外互鉴交流、共话合作的平台,旨在宣传中国生态保护补偿立法成果,总结交流国内外生态保护补偿的理论、实践、政策、立法等方面的经验,研讨生态保护补偿基金等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政策法规环境和国内外成功案例,探索生态综合补偿的有效方式,加快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